一、课题组简介:
课题组汇聚了20余位专业研究人员,已经搭建了完善的催化研究平台。课题组面向“碳达峰、碳中和” 国家战略,专注于高效的纳米催化材料研发工作,通过采用热、光、电等多场耦合的先进策略,开展生物质/二氧化碳催化转化制备可再生能源化学品研究。已取得系列创新成果,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90余篇,包括化学类顶级期刊JACS(2篇)、Angew. Chem. Int. Ed.(4篇)、Joule(2篇)、Chem、Nat. Commun.、Acc. Chem. Res.、Adv. Mater.等。研究成果获得了大连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获得多项国家级项目资助。
二、课题组成员:

王敏 教授,博士生导师,化学学院副院长。入选国家级青年人才,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会会员,大连市青年科技之星。
三、研究方向:
以物理化学、有机化学、无机化学交叉为学科基础,采用光、电、热等活化方式,围绕催化材料开发核心问题,开展生物质/二氧化碳催化转化研究。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1)研究半导体表面-吸附分子界面电荷转移机制,设计和制备高效的光催化剂。(2)研究光电、光热、热电等多场耦合促进催化反应转化机制。(3)研究生物质分子与二氧化碳的耦合转化。
四、代表性成果:
成果1:针对光催化定向转化难题,率先提出“自由基调控”的新策略,发展了生物质转化利用新途径。首次创立了木质素油偶联制柴油和氢气两种能源的新过程,实现室温下生物质裂解制合成气。这些研究成果为提高生物质光催化转化效率提供了新的范式,获得了大连市自然科学将一等奖。
成果2:针对热催化活化惰性碳-碳键难题,提出利用“金属-氧化物界面活性氧”高效活化的方法,实现了温和条件下木屑等生物质资源高效转化制备生物甲烷,收率高达99%。研究工作发表在Joule期刊上(影响因子39.8),为生物质催化转化的反应机理新认识和高效催化材料创制提供了新思路。
五、优秀学生代表:
(1)周宏儒,大连理工大学博士“学术之星”称号(全校共10人/年)、潍柴动力奖学金、国家奖学金、辽宁省优秀毕业生
论文代表:J. Am. Chem. Soc. 2022, 144, 21224–21231.;Chem, 2022, 8, 465-479.;Joule, 2021, 5, 3031-3034.
(2)窦兆林,ZL_Dou@mail.dlut.edu.cn,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术之星”称号(全校共10人/年)、国家奖学金、辽宁省优秀毕业生、辽宁省优秀硕士论文
论文代表:Angew. Chem Int. Ed. 2021, 60, 16399-16403.;Appl. Catal. B, 2022, 301, 120767.
六、联系方式:
王敏,wangmin@dlut.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