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题组简介:
针对环境与能源问题,从化学角度以催化剂设计为基础,功能调控为导向,构建新型纳米多相催化剂体系,形成一系列具有特色的科研成果。课题组创新性地提出了一种氨基甲酸两性离子的二氧化碳活化新途径,这种亚稳态中间体更容易进一步加氢合成甲酸;构建受阻路易斯酸碱对 (FLPs)、硫空位等方式吸附活化CO2,加速光致电荷的分离和迁移,提高光催化CO2还原性能。相关研究结果已发表在Nat. Commun、Energy Environ. Sci.、ACS Catal.等期刊杂志表SCI论文4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
二、课题组成员:

王新葵 教授,博导
主要科研方向为小分子催化转化、纳米催化。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在Nat. Commun、 Energy Environ. Sci.、ACS Catal.等期刊杂志发表SCI收录论文40余篇。作为主编之一,出版教材4部;作为主讲教师,参加物理化学国家级线上一流课程建设;获首届全国高等院校化工类专业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大赛特等奖,首届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师教学大赛二等奖;作为核心成员,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辽宁省教学成果一等奖、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校级优秀教学成果奖 (研究生类) 二等奖各1项。
三、研究方向:
纳米催化
四、代表性成果:
(1) 创新性提出一种氨基甲酸两性离子的CO2活化新途径,当这种不稳定的氨基甲酸两性离子作为中间物种时,更容易进一步加氢生成甲酸,相关研究结果已发表在Nat. Commun.、J. Phys. Chem. Lett. 等期刊杂志上。
(2) 构建Au@Schiff-SiO2催化剂,成功实现了无添加剂、无溶剂条件下甲酸高效分解制氢,相关的研究结果已发表在Energy Environ. Sci.、Catal. Lett.等期刊杂志上。
(3) 构建受阻路易斯酸碱对 (FLPs)有效活化CO2,提高CO2的光催化转化效率;构建硫空位吸附活化CO2,且硫空位可以诱导CdS中产生晶格应变,从而产生更强的内部电场,加速了光致电荷的分离和迁移,提高光催化CO2还原性能。相关研究结果已发表在ACS Catal.、Catal. Sci. Technol.等期刊杂志上。
(4) 阐明Pt/HZSM-5催化剂上,分子筛不同位置的Pt在H2-SCR反应中的作用机制,发现纳米金催化剂在C3H6-SCR反应中独特的低温催化性能,相关的研究结果已发表在Chem. Eng. J.、Gold Bull.等期刊杂志上。
五、优秀学生代表:
刘清港,2018年博士毕业,目前在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工作。
围绕 CO2的低温活化及化学储氢,已取得如下研究成果:
(1) 发展了一种 CO2 低温活化新路径,有效避免了传统多相催化体系中因生成稳定碳酸氢盐中间体所形成的“热力学势阱”。 (Nat. Commun., 2017, 8, 1407)
(2) 揭示了一种甲酸分解制氢体系中的 C-H 键解离新机制,实现了多相催化剂在纯甲酸制氢反应中的首次应用。(Energy & Environ. Sci., 2015, 8, 3204)
六、联系方式:
王新葵,wangxinkui@dlut.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