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题组简介:
课题组以“化学创造模拟生物智慧”为核心理念,聚焦生物启发的超分子组装策略,交叉融合金属配位化学与肿瘤生物学特性,以手性这一生命体内禀属性为突破口,围绕螺旋结构(如DNA双螺旋、α-螺旋肽等生命基本单元)开展基础创新研究。团队致力于设计合成具有精准立体构型的手性螺旋结构类药物分子,揭示手性异构体与生物大分子(DNA、蛋白质等)的特异性识别机制,发展靶向肿瘤部位的高效光疗体系,为癌症精准治疗提供新策略。
近年来,课题组在手性超分子螺旋结构可控组装与光动力治疗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1. 创新组装方法:首创双核Ir(III)三螺旋结构的精准合成技术,实现了手性超分子组装体的高效可控构建,为靶向药物设计奠定基础。
2. 机制深度解析:系统揭示了手性螺旋体与核孔蛋白NDC1、DNA及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CDK1)的对映选择性结合机制,突破传统光敏药物的疗效瓶颈。
3. 诊疗技术开发:设计开发的Ir(III)基光敏螺旋结构化合物,光动力指数(PI)突破6万,显著逆转金属药物耐药性,积极推动肿瘤光疗临床转化。
二、课题组成员
李学召 副研究员 博导、硕导
入选大连市青年才俊、引进城市发展紧缺人才(五星)、大连理工大学“星海骨干”计划支持。研究成果在Coord. Chem. Rev.、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Chem. Mater.等国际顶级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多篇入选期刊封面或封底。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青年项目1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一等)、辽宁省博士启动基金、横向等科研项目8项,参与国际合作项目2项,获授权发明专利5项,为手性药物设计与肿瘤精准光疗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撑。
三、研究方向:
(1)光活性金属-有机超分子的可控组装、仿生识别与不对称光催化
(2)手性超分子螺旋体与生物大分子特异性识别机制及肿瘤光疗应用
(3)耐药性逆转与疾病诊疗一体化技术开发
四、代表性成果:
1. 首创Ir(III)基螺旋组装体精准合成方法:实现双核Ir(III)三螺旋结构的高效可控构建(Angew. Chem. Int. Ed., 2020, 59, 6420;Chem. Commun., 2020, 56, 7537; Chem. Mater., 2022, 10, 4471;Coord. Chem. Rev., 2023, 495, 215366)。
2. 揭示手性依赖的蛋白识别机制:阐明螺旋体对核孔蛋白NDC1的对映选择性结合规律,创制光动力指数PI > 6万的Ir(III)基光敏药物,为靶向抗癌药物设计提供新范式(J. Am. Chem. Soc., 2023, 145, 14766)。
3. 突破耐药性技术瓶颈:通过程序化调控螺旋结构手性与柔性,实现与CDK1的精准结合,逆转金属药物耐药性(Angew. Chem. Int. Ed., 2025, 64, e202419292)。
五、优秀学生代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