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通知
科研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通知 >> 科研动态 >> 正文

朱楠课题组《Nano Letters》:智能可穿戴绷带应用于伤口实时监测与加速愈合

2025-07-29  点击:[]

全球范围内,伤口管理已成为日益严峻的医疗挑战。由于全球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以及糖尿病患病率的上升,感染性的慢性伤口的突增不仅带来了沉重的临床负担,也造成了巨大的经济压力。全球每年受此影响的人数超过5000万,相关医疗支出更是超过2500亿美元。目前的治疗方法,如基于生长因子的疗法,虽有一定疗效,但需要对患者进行长期干预。此外,由于伤口评估需要频繁拆除敷料,这无疑会增加感染风险。相比之下,可穿戴智能绷带作为一种替代治疗方案,极大地创新了伤口的个性化管理能力,它整合了多模态传感器和刺激器,可用于伤口的主动护理治疗。


大连理工大学化学学院朱楠教授课题组致力于可穿戴电化学传感器及纳米能源器件的研究与开发。近日朱楠教授研究团队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芦小龙教授、大连大学附属新华医院张楠主任医师合作在该领域取得进展,通过整合还原石墨烯/聚丙烯酰胺水凝胶(RGO/PAM凝胶)治疗敷料和Au/RGO修饰的生物传感器,制备了一种用于伤口感染监测和加速愈合的智能绷带。原位动物实验结果显示出,得益于RGO/PAM凝胶的光热性能和Au/RGO等离子体增强的光电催化性能,该智能绷带可以准确监测伤口状态,并显著提高近红外光的传感性能,促进伤口的抗菌及愈合。

该智能绷带的相关机理:在红外光(NIR)照射下,RGO/PAM凝胶产生光热效应,高温杀灭细菌加速愈合,同时促进伤口中尿酸(UA)向Au/RGO修饰的传感器扩散;Au/RGO的等离子体共振(SPR)效应增强光电催化活性,协同提高UA检测灵敏度,实现监测与治疗同步。相比于传统的伤口治疗,该智能绷带具有个性化临床伤口护理管理的潜力,并可能在未来的医疗领域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该研究工作以NIR-Induced Power-Effective Smart Bandage for Wound Infection Monitoring and Accelerated Healing为题发表在《Nano Letters上。本文的第一作者为化学学院的博士后马鸿婷、大连大学附属新华医院邱成泽和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暴金辉;通讯作者为大连理工大学朱楠教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芦小龙教授和大连大学附属新华医院张楠主任医师为共同通讯作者,大连理工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

该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辽宁省兴辽英才计划、大连市科技创新基金和大连理工大学的支持。

原文链接: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nanolett.5c01255


下一条:宋波课题组《分析化学》:铕(Ⅲ)配合物荧光强度-荧光寿命双模式探针用于检测甲基乙二醛

关闭